圖:網上圖片
圖:網上圖片

二而生三,突出矛盾,顯露本質──立體電影中的哲學命題

文:蕭雪樺 | 2017-01-24

李安導演的新作品《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 大受他的影迷期待,但相信非李安粉絲者也有興趣去看看這部電影史第一部以「120幀/4K/3D」技術規格拍攝的電影。

120幀指的是每秒鐘顯示的畫面數字,幀數越大電影畫面越流暢。傳統的電影標準是每秒24幀,電視標準是30幀,一秒 120 幀是前所未有的。4K 是指畫面分辨率達到 4096 x 2160 像素,是傳統 1080p (高清)像素的4倍。電影畫面的流暢度與逼真度都因此達到最高質素照片的水平。這又是 3D 的,立體效果可讓觀眾仿如置身現場。

李安拍攝時,全世界還沒有電影院可以放映這樣的電影。如今,據說也只有五個城市(北京、上海、台北、紐約、洛杉磯)有電影院可以放映。

李安當初對這些高新技術也不大了了,到決定開拍,便走到電影科技的最前沿去,因為他認定,未來電影的方向必然 3D 加超高清。

3D,讓人想到一個哲學命題:二生三。

春秋戰國時的詭辨家流傳下來不少故事,有的看似荒誕,但細心思考之下常讓人有所悟。例如公孫龍子的「白馬非馬」故事其實是要澄清邏輯學上「個別」與「一般」的概念關係。「雞三足」也來自他,說道雞的左足是足,右足是足,都是具體的;兩足合稱也是足,是抽象的,雞因而二生三而有三足。我們平常說的雞足、人足說的往往是抽象的足,這樣的足才有足的完整功能,也符合足的完整概念。

套用到眼睛去,二生三就更清楚了。視力正常者看到的影像,是左右兩眼攝取不同影像合成的立體影像,是為 3D。獨眼見到的只是平面影像,如普通照相機拍攝到的,是為 2D。因此可以說,人都有三眼。立體電影把二生三的原理具體地顯示出來了。

世界各地不同民族遠古時就對眼睛的神奇功能有幻想,想像出各種三眼神人、神獸。中國有「堯舜參牟(眸)子」之說,其中的「參」是三,兩眼是實的,第三眼是虛的,是存在於兩眼之中而並非實在的第三只慧眼。

已故學者龐樸認為,準確的說,這「參」實係一種動作,其特點大體包括:

一、動作的對象有兩個;

二、就這兩個對象互相比較訾應,取長補短,就是動作的本身;

三、動作的結果為一個,這一結果,就其不同於兩個對象而言,可以說是第三者;但就其不離於兩個對象而言,又不是獨立的第三者。

因此,簡略地說,這個「參」的動作就是二生三。它往往總是突出「二生」這一點,動作仿佛就是一切,那結果的第三者,倒往往不在計議之中。因為必先有「二」,始得相互比照而生「三」有了「二」,三便在不言之中。

一切帶「參」字的動詞⋯⋯如參考、參校、參議、參稽、參觀、參驗、參互、參預、參加等等,都是要求就原先的「一」加入一個下相對立的「二」,以使矛盾更為突出,本質更為顯露從而得到一個更好的「三」。

(筆由心動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