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網上圖片)
(圖:網上圖片)

學而優則仕 學而優能書

文:蕭雪樺 | 2017-03-31

朋友傳來鏈接,讓我見識了清朝狀元陳冕的書法。當得上清朝狀元,書法一定有出眾造詣。果然,從網頁看到,陳冕的書法無論是六尺七言對聯大字,還是扇面蠅頭小楷,都法度嚴然,朗潤俊秀。可能有人會以館閣體而譏之,但你能把這種規範嚴謹的書體寫好,絕非易事。難怪有人說,陳冕的書法令當今很多「書法家」無地自容。

清朝的科舉考試對應試者的書法有嚴格要求,文章中的小楷要點畫圓潤光潔,字形方正整齊,墨色濃重黑亮,是所謂「烏方光」三字訣。這也是對官場文件中字體的要求,是為館閣體。這其實也是明朝科舉考試的要求,字體的濫觴是明代書法家沈度。

(圖:網上圖片)
(圖:網上圖片)

沈度是明永樂時之翰林院監督,他的書法秀潤華美,正雅圓融,深受成祖朱棣賞識,因而名重朝野。上有好者,下必甚焉,沈度的字遂成為標準書體。至清代,康熙酷愛董其昌,乾隆則喜歡趙孟頫,而趙、董的書法都偏於規整圓融,館閣體風格於是更受推崇,以致出現面貌雷同、千篇一律之弊。

然而不能因而說館閣體本身有甚麼問題。如果所有習書的人都只能只二王為師,或只可寫顏體,結果亦會墮於刻板乏味的窠臼。清朝有不少科舉出身、學而優則仕的書法家,如曾國藩等,都以館閣體為基礎而自成一家,寫館閣體何嘗不能自有面目?

當代已古故有名書法家啟功,出身於滿清皇族,幼時寫字也受過館閣體的嚴格訓練。我曾聽一位後來當了大學校長的大官對啟功的字大為不屑,以為無力、死板。他大概是從館閣體概念出發而予以非議吧。

以前的讀書人,都要修練寫字基本功,只要經過十年寒窗,都能寫一手不錯的書法。那時,寫一手好字有很大的實用價值,字起碼要寫得圓熟流暢,隨時提筆蘸墨都可以字字清晰無誤地寫下來。其中少數特別出色的,會廣受讚賞,成為知名書法家,這其實是讀書人意料之外的收穫,是 bonus,大概沒有多少人是一心一意要以書留名的,而只視寫好字是讀書人的本分。從民國時期的文人書札,也可以看到約百年前的文人個個都有不賴的翰墨功夫。個別甚至有泰斗地位,如魯迅、郭沫若、李叔同等。國共兩黨知識分子出身的軍政強人,不少也寫得一手可以名世的好字。

在舊學受到鞭撻之後,這樣的傳統似乎中斷了。對讀書人,字不再要求寫得好,更不必拿毛筆寫館閣體,能拿筆紀錄、溝通就可以。到電腦普及,筆都不必拿了。書法越來越歸於藝術,是藝術家的事;搞學術的、從政做官的,與之無關。讀好書與寫好字,成為兩股道上跑的車。

不過好些事情發展到某個程度,就可能逆轉。從網上知道,兩三地之間,近年一再舉辦以「科學與藝術」為名的書法展,參展的都是兩岸三地的知名院士、學者。如今,學而能書很難得,希望科學與藝術聯姻能成為風氣。但據我所知,香港三月會有一個學者的書法展覽舉行,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金耀基教授會在集古齋舉辦個人書法展。金教授關於中國傳統與現代化的研究成就廣為人知,書法方面的成就如何?不妨去看看。

(筆由心動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