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舞蹈進入禪修,讓身體「歸零」,體會平等,重尋自性
舞蹈家梅卓燕舞出靜與定

文:願良 圖:Tim Liu | 2016-12-16

禪定,一定是坐出來的嗎?香港著名舞蹈藝術家梅卓燕在動的當下,反而更能感受靜與定。

數年前在宗薩欽哲仁波切座下皈依的梅卓燕,也有禪坐的習慣,有時候觀呼吸,間中會念咒或念佛號,但她與很多舞者一樣,喜歡動,笑言舞動這個「法門」與她更相應。

從舞蹈進入禪修

早前,梅卓燕在法鼓山及慈山寺帶領工作坊,探索舞蹈與禪修的關係。「法鼓山的常展法師說,用語言去解釋佛學概念不容易,要年輕人長時間坐著習定也甚為困難,上一節舞蹈課卻可以一清二楚,而且有趣味。」法師作出如下結論:舞蹈確實是進入禪修的有效方法。

不過,跳舞不是要不停動腦筋的嗎?舞步的樣式、動作的節奏、音樂的配合等,統統不可忘掉。再者,芭蕾舞之類的高雅藝術建構在精英主義之上,講求身體的條件、騰躍的高度等,有著一定的排拒性。舞蹈跟禪修主張放空、放下分別心、與萬物為一的理念,不是互相矛盾嗎?

擅長中國舞、現代舞的梅卓燕,表示在眾多舞式之中,接觸即興(Contact Improvisation)與佛法的相通之處特別多。

「任何一種舞蹈形式,或多或少也會改變一個人對於生命的態度。」
「任何一種舞蹈形式,或多或少也會改變一個人對於生命的態度。」

舞出靜與定:著名舞蹈家梅卓燕演繹舞蹈與禪修的關係。

接觸即興是甚麼?

接觸即興是一種後現代舞,七十年代初由美國編舞家Steve Paxton在紐約始創。「傳統而言,習舞須按照既定的程式,有固定的美學標準,然而每個人身體條件不一,衍生了不少問題;接觸即興則打破了傳統觀念中的舞蹈格式。」梅卓燕闡述這個以人為本的舞式,如何照顧到每一個人。

簡單來說,接觸即興是一種以身體對話或溝通的方式,兩個或以上的身體隨著觸碰,因應彼此的特性和觸覺即興發揮各種各樣的動作,創作形式沒有任何限制,可以是翻滾、跳躍、倒轉身體、承托舞伴或讓對方承托等等。與他人互動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更加認識自己,了解他人,發掘並開拓身體的可能性。

左:接觸即興始創者Steve Paxton(圖:http://tmagazine.blogs.nytimes.com/2011/06/28/cooking-in-the-kitchen-1971-1985/)
左:接觸即興始創者Steve Paxton(圖:http://tmagazine.blogs.nytimes.com/2011/06/28/cooking-in-the-kitchen-1971-1985/)

完全平等的舞動形式

手腳修長、身形高佻,跳舞自當有利。接觸即興卻完全沒有門檻可言,徹底講求平等,三歲到八十歲、四肢健全或殘障人士均可自由參與。更甚者,每位能力迥異的舞者可以憑藉自身的獨特性,豐富這門藝術,當中沒有所謂最高的指標。梅卓燕曾看過斷了一條腿的舞者跳Contact(接觸即興),對方活用肢體的缺陷而展現另類的可能性,拉闊了「美」的定義。

「在Contact裏面,強與弱的身體可以是完全平等的,它的宗旨是鼓勵每一個人把身體用得最好。」接觸即興改變了雙人舞的固有面貌,打破了對於重量分配的定見。梅卓燕以托舉動作為例:在芭蕾舞、中國舞的傳統裏,一定是由男托女的,或者由較健碩的一方托舉較瘦小的一方,較弱的處於服從的位置;接觸即興卻沒有這種規範或從屬關係,只要造就需要的條件,例如二人的位置或發力的方法,也能夠完成動作。同樣是兩位舞者,卻可以呈現林林總總的舞蹈樣式。

梅卓燕笑言Contact會讓人越跳越開心,又說如果所有人都跳,這個世界便會很美。
梅卓燕笑言Contact會讓人越跳越開心,又說如果所有人都跳,這個世界便會很美。

除此之外,接觸即興還廣泛應用在治療範疇。梅卓燕曾經與一位十來歲半身不遂的男孩合作,男孩最初很緊張,動也不敢動,卻因為接觸即興沒有任何框限,他慢慢開始發現原來自己也可以做到很多,例如爬到別人身上、提舉舞伴等。「我看到他雙眼好像發亮似的,更願意說話,整個人的氣色也不同了。」另外,共生舞(傷健人士共同創作的一種舞蹈形式)同樣以接觸即興作為訓練的基礎,身體殘障的朋友放下拐杖時表現的喜悅,真正讓人體會到「眾生平等」的精神價值。

接觸即興又與佛教強調覺知的理念相通:與他人共舞時,強化對彼此身體的覺察能力,對周遭必須敏感,試圖清楚接收外界的訊息,例如以觸覺去分辨正在碰著別人身體哪個部位。訓練方式也是階段性的,可以逐步調整身體,把它用得更好,就像禪修一樣,透過反複的練習,令自己內心更加清明,也更能體察他人的需要。

「接觸即興在在說明沒有語言的溝通是完全可能的。與不同能力的夥伴共舞時,我們用自己的觸覺去了解對方的要求、特性以至局限,是培養同理心的很好方法。」梅卓燕又說不少跳Contact的人,例如她的老師,往往對佛教產生興趣,並奉行素食。同理心與菩提心,顯然很有關係。

舞者鍾蜜賢(Agnes)與梅卓燕一同演繹接觸即興的樂趣。
舞者鍾蜜賢(Agnes)與梅卓燕一同演繹接觸即興的樂趣。

身體「歸零」 重尋自性

佛法裏面有「歸零」的概念,如大觀禪師所言,禪修的要旨是把心調整到生起任何情緒或判斷之前的本初狀態,這與接觸即興也頗為吻合。「Contact其中一個目的是訓練身體每個部分做到相同的功能,例如嘗試用臀部當一雙腿那樣走路……」梅卓燕解說身體上的「平等」,「身體只是一副工具,人的雙腿就如同枱腳或櫈腳,我們純粹以功能或物理性看待身體,探索如何處理重量,拋卻人們給它賦予的一切涵義。比如男女之別的觀念:女的跳到男的身體上面,對方的身體終究只是一個平面,跟一張枱沒有分別喔!」梅卓燕又引用她的教學經驗:叫學生擺動手腳時大家的反應都很自然,叫他們擺動臀部時,大家卻馬上尷尬起來。「這種尷尬有必要嗎?」梅卓燕反問。掏空腦袋,讓身體歸零,就是這個意思。

梅卓燕與一同參與訪問的舞者鍾蜜賢(Agnes)異口同聲表示,跳Contact的時候彷彿頓然變成小孩,有返璞歸真的感覺。「人類有著動物的生存本能,例如小孩見到欄杆便自然要去爬;做帶有危險性的動作時,會自行鋪排怎樣保障自己的安全。我們長大之後慢慢失去這種本能,Contact可以把它重新彰顯出來,透過經驗與訓練,身體變得越來越靈活。」梅卓燕補充。二人又指出某些動作,比如「大」字型躺在別人身上,是平日甚少會做的。「這些對於日常習慣的顛覆好像很夢幻似的,特別讓人興奮!」

「郁動身體會幫助我們恢復平衡,宣泄情緒,生起愉悅的感覺。」
「郁動身體會幫助我們恢復平衡,宣泄情緒,生起愉悅的感覺。」

真正的活在當下

修習中國舞的梅卓燕,坦言初次嘗試接觸即興的時候,不知所措。「Round robin(所有舞者圍圈而坐,每次由兩位舞者在大家中間舞動)的時候,我緊張得不敢動。跳中國舞,一招一式都有所規範,否則馬上會被糾正,所以總是習慣接收了一些指示然後才去做,例如自己即將要跳舞步一、二、三、四、五,Contact卻沒有任何訊號!而且,我的思緒總是跑到未來去,擔心之後拍檔來的時候,自己不曉得怎樣反應……」

參與接觸即興,我們時刻要做的是「聆聽」對方的身體,例如觸覺告訴你當下觸碰到舞伴的背部,便知道可以多給予對方一點重量;若那是對方的頭部,便不能太用力。正因為每次接收的訊息都不同,所以永遠都是當下即時的回應,就像禪坐時學習放空。另一個例子是二人進行抗力平衡(counter-balance),只可能專注當下,否則便會跌倒。

令世界更美麗

「任何一種舞蹈形式,或多或少也會改變一個人對於生命的態度。」接觸即興可說是一段自我認識和探索的旅程。梅卓燕更笑言Contact會讓人越跳越開心,又說如果所有人都跳,這個世界便會很美,「因為參與其中,平等、溝通、尊重、同理心、慈悲、體恤、關懷等等的質素,無形中便已學到。」因此,身體律動的課程很值得推廣,「我們的身體百分之八十是液體,所以郁動身體會幫助我們恢復平衡,宣泄情緒,生起愉悅的感覺。」梅卓燕建議把即興舞蹈納入小學的必修科目,這樣對於學童的身心健康,很有助益。

「接觸即興令人變得更加細心和體貼周到,別人也會喜歡親近你,一切毋須用語言交代。在街上,有些人即使撞到別人,也會若無其事。人變得麻木,世界便會完蛋,因為不明白別人的痛,便往往不知不覺使用暴力,不懂愛惜別人,也不懂愛惜自己。」梅卓燕不但舞出靜與定,還有愛。

「與不同能力的夥伴共舞時,我們用自己的觸覺去了解對方的要求、特性以至局限,是培養同理心的很好方法。」
「與不同能力的夥伴共舞時,我們用自己的觸覺去了解對方的要求、特性以至局限,是培養同理心的很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