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究世界文學之源流與傳播上,本生經實佔有極重要之地位與價值,你不可不知道!

文:火 中行 | 2018-10-05

圖:網上圖片
圖:網上圖片

上文提及《本生經》與《伊索寓言》之親緣關係。現在我們多看一個例子,那是第四十四則的《蚊本生譚》。

這是釋迦牟尼途經摩揭陀國時,對某村之愚人所說的話。釋迦牟尼由舍衛城來到摩揭陀國,到達某村,其村住有甚多文盲。一天,這些愚眾集於一處,互相討論:「諸位!予等入森林工作,為蚊所螫,為此妨礙予等之工作!諸位攜弓及武器出發,與蚊戰鬥,斬射所有蚊蟲而殺之!」於是一眾人等進入森林,聲言要殺死所有蚊子,便拿起武器對著蚊子亂射亂斬,最後竟演變為愚人之間相互射矢斬殺的場面!

一眾愚癡受傷歸來,倒臥村內,痛苦不堪。這時,釋迦牟尼來到村裏,眼見地上躺滿傷者,便向居士問曰:「傷病之人,何如是之多?」居士答道:「世尊!此等諸人謂與蚊戰爭而出發,同伴之間,相互戰鬥,造成傷病!」佛告曰:「愚癡之明盲等欲害蚊反而自傷,非只此世,前生亦有欲擊打蚊蟲反傷同伴之事。」於是,釋迦牟尼便向眾人說了這個前生故事:

昔日,梵與王於波羅奈都治國時,菩薩為一商人建立生計。爾時伽屍國之僻村,住有眾多之木工。某時白髮之木工伐木之時,一隻蚊蟲落於彼如藥罐之後腦頭上,用口螫頭如同刀傷之痛。彼木工向坐於近前之幼子云:「此蚊螫予之頭,猶如刀傷,汝將蚊趕走!」幼子云:「吾父且行忍耐,予一擊之下,即可殺蚊!」

恰於此時,菩薩為購商品,進入此村。坐於彼木工之家。爾時,木工向其子云:「汝將蚊趕去!」幼子云:「現即追趕,父親!」彼揮動大斧,立於其父後側,思欲擊殺此蚊,以斧擊下,將父之頭劈為兩半。因此大工立即死亡!

菩薩見此行思惟:「賢者雖敵,亦為殊勝!怖刑罰者,永不殺人!」於是唱次之偈:

同黨無智者 惡於有智敵

聾啞愚癡子 殺蚊劈父頭

菩薩唱此偈後,為自己之業務出發而去,木工由其親類厚葬。

故事講完了,釋迦牟尼對眾人說:「你們呀,今世前世都是一樣,你們的腦袋只是想到:『我們要把蚊子趕走!』結果卻弄巧反拙,害人害己!」然後,佛陀還補充一句:「爾時唱偈而去賢明商人實即是我。」

《蚊本生譚》,又叫《打蚊子誤殺父》,在歷史的演變軌跡裏,這個故事會不會隨著佛教傳播,經過耳授口傳,最後進入了伊索寓言,變成了《禿子和蒼蠅》(The Bald Man and the Fly)呢?

一隻蒼蠅落在一個禿子的頭上,還叮了他一口。禿子憤怒,猛打了自己的頭顱一下,蒼蠅卻飛走了,並嘲笑禿子道:「你呀,我只是小小地咬了你一口,你就想殺死我。看看你現在都幹了些甚麼,沒有打到我,反倒狠狠地打了自己,你又該怎樣懲罰自己呢?」禿子回答道:「噢,我打自己倒不怨恨,我無意中打了自己跟要打死你也不同,因為我從來沒有想過要傷害自己,而你這個靠吸吮人血為生的卑鄙家夥,要了你的命,才會讓我舒服點!」

《禿子和蒼蠅》這篇伊索寓言告訴我們,我們做甚麼都要站在別人的角度去想想,否則因少失大,害人也不利己。

《蚊本生譚》和《禿子和蒼蠅》之間,同樣有著雷同的情節,只是伊索寓言把故事簡化了,而且蚊子變了蒼蠅,結局也沒有那麼悲慘。可是蒼蠅怎麼會叮人呢?這大概是故事在傳播的過程中所出現的扭曲與演化。

當然了,並不是所有伊索寓言都是來自佛教的本生譚。依淳法師在《本生經的起源及其開展》[1]一書中指出《本生經》與《伊索寓言》之間故事情節相同者至少有十一處。印度是個古老的國家,從一些文獻記錄中(如《那先比丘經》,南傳稱《彌蘭陀王所問經》),我們可以推算佛教早於西元前四世紀已正式傳入了西方,在古代希臘也已有當地的佛教徒了。因此,我們也可以推斷,佛教的本生在古時已從印度傳到波斯,從波斯傳到敘利亞,又從敘利亞傳到希臘。可見,印度佛教的《本生經》是世界各地說話文學的源泉,英國學者李斯•戴維斯(Thomas Rhys Davids)就曾指出:「在現有的民間故事集中,最重要的最古老的民間故事集是《佛本生故事集》。」而《佛光大辭典》對「本生經」一條之釋義則為:「本生故事隨佛教發展而廣泛流傳,並及於西方諸國,成為世界性通俗文學及道德教訓軌範之源泉,如古希臘之伊索寓言、阿拉伯之天方夜譚等童話故事、寓言文學,即與佛教之本生經具有深厚之淵源關係。其故事亦散見於日本之今昔物語、宇治拾遺物語等作品中。可謂在研究世界文學之源流、傳播、比較文學、交流史上,本生經實佔有極重要之地位與價值。」


[1] 依淳法師《本生經的起源及其開展》(台灣佛光山宗務委員會,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