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寫詩的時候,就像著魔一樣。詩人洛夫由魔而禪,
探究生命的本真:那是對生命的整體感悟、對美的一種永恆凝視⋯⋯

文:廣邑 | 2018-03-19

詩壇因為洛夫那具有魔幻風格的寫作手法,美稱他為「詩魔」,而事實上他本人也不諱言稱自己「寫詩的時候,就像著魔一樣」。(圖:網上圖片)
詩壇因為洛夫那具有魔幻風格的寫作手法,美稱他為「詩魔」,而事實上他本人也不諱言稱自己「寫詩的時候,就像著魔一樣」。(圖:網上圖片)

台灣著名詩人洛夫於2018年3月19日凌晨病逝,享壽九十一歲。

洛夫原名莫洛夫,出生於湖南衡陽,1949年離鄉移居台灣。他和張默、瘂弦共同創辦創世紀詩社,發行同名詩刊,並歷任總編輯多年,對台灣現代詩的發展影響深遠。洛夫曾在中華民國海軍服役,歷任參謀、聯絡官、特等編譯官、英文秘書等,之後重回校園,於淡江大學英文系畢業。退役後他轉職為教師,曾任東吳大學外文系副教授,1996年移居加拿大溫哥華,2016年夏返台定居。

寫詩的時候,就像著魔一樣

洛夫自18歲起即公開發表詩作,從未間斷,甚至今年年初還出版了新詩集《昨日之蛇》。他和去年辭世的余光中,都是寫詩寫到生命最後一刻!洛夫在華人詩壇中舉足輕重,《中國當代十大詩人選集》更將他評為中國十大詩人首位,以表揚他潛心現代詩歌的創作及其產生的重要影響。

洛夫作品甚豐,出版詩集《時間之傷》等三十七部,散文集《一朵午荷》等七部,評論集《詩人之鏡》等五部,譯著《雨果傳》等八部。他是詩人,同時也是評論家、散文家及書法家。兩年前他於上海圖書館舉辦《水墨微笑──詩意書法作品展》,展出書法作品五十多件。透著詩意的點劃線條與章法,融匯詩情與書法於一體,涵括著詩性思維、詩性語境和詩性人格境界深遠,充分體現了他「書中有詩,詩中有書」的極致境界。

詩壇因為洛夫那具有魔幻風格的寫作手法,美稱他為「詩魔」,而事實上他本人也不諱言稱自己「寫詩的時候,就像著魔一樣」。這點可以從他的作品〈愛的辯證〉可見一斑:

「日日
月月
千百次升降於我脹大的體內
石柱上蒼苔歷歷
臂上長滿了牡蠣
髮,在激流中盤纏如一窩水蛇

緊抱橋墩
我在千噚之下等你
水來
我在水中等你
火來
我在灰燼中等你」

洛夫早期的三部詩集,為他奠定了在詩界的地位,分別是《靈河》、《石室之死亡》及《魔歌》。當中《石室之死亡》寫於1959年金門砲戰期間。他隨軍轉往金門,在砲火轟擊和死亡威脅下,躲在一間石室中。由於當時處於一種極度混沌、迷惑,以及焦慮不安的狀態,如此卻教他醞釀出靈感,成就了這首具代表性的長篇鉅作。至於《魔歌》,在出版不久即已被評選為台灣文學經典之一。研究當代台灣文學的學者陳芳明嘗言,洛夫的創作應該是以《魔歌》為頂點,因為詩集所顯現的批判精神與自我調侃,不能不使人擊節讚歎。他不能不折服於詩人所散發出來的堅持與頑強。

〈因為風的緣故〉是洛夫的名作,台灣音樂界更曾將其譜成曲,舉辦演奏,於國家音樂廳舉行,顯示其影響力擴及文學界及音樂界。圖為洛夫親書詩作墨寶。(圖:網上圖片)
〈因為風的緣故〉是洛夫的名作,台灣音樂界更曾將其譜成曲,舉辦演奏,於國家音樂廳舉行,顯示其影響力擴及文學界及音樂界。圖為洛夫親書詩作墨寶。(圖:網上圖片)

由詩而魔,由魔而禪

到了晚年,洛夫隱居於加拿大,他發表了震驚詩壇的〈漂木〉。這首長達三千行的詩作,反映他對人生歷程的反思及對漂泊的哲學思考。我們從中可見詩人對人文關懷及宗教情懷的諸多探索。事實上,這段時期的洛夫,詩風漸透禪味。在他的筆下,他將西方超現實主義與東方禪宗思想貫通,探究生命的本真,對生命做出了詮釋,也開闢出嶄新的境界。為此,洛夫曾重新審閱自己的詩作,將具備「禪意」的詩作挑選出來,出版了《禪魔共舞──超現實詩精品選》。在序中他這樣說:「詩人的禪,一是從生活中悟出的禪理,一是從生活中體驗到的禪趣。其實禪宗發展到馬祖、石頭,已開始主張『平常心是道』,禪就在穿衣吃飯的日常生活之中。依我個人的看法,禪不一定就是寺廟之禪、僧人之禪,可以說只是當下我們對萬事萬物的入神觀照,對生命的整體感悟,對美的一種永恆凝視。」

王維外號詩佛,以他的〈鹿柴〉為例:「空山不見人,而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洛夫指出,此詩語言淺白,沒有世俗所謂的意義,看來似乎甚麼也沒說,卻直覺得興味盎然,佛家所謂「言語道斷」,這種興味可意會,不可言詮。最後他的結論是:「以詩的本質而言,王維的禪境其實不在乎『禪』,而更在於他那種獨特的語言藝術形式,以及透過這一形式所表達的美感經驗,也就是詩的意境和詩的趣味。這類詩沒有時態,這表示詩人不是從某一特定時間去觀察,而是在永恆的觀照下呈現出大自然的真貌。」他更打趣說,人家稱他詩魔,其實他是由詩而魔,由魔而禪,由生命詩學進而潛入禪思詩學。這對他來說不是遁逸,而是超越,是換一種方式觀照人生、審視世界。再細味洛夫另一首名作〈金龍禪寺〉:

「晚鐘
是遊客下山的小路
羊齒植物
沿著白色的石階
一路嚼了下去

如果此處降雪

而只見
一隻驚起的灰蟬
把山中的燈火
一盞盞地
點燃」

洛夫並沒著墨直接描寫禪寺的建築,反而集中在禪鐘、羊齒植物、灰蟬這些看似陪襯的配角。短短數筆,卻帶給讀者無限的想像空間:晚鐘指引參拜者從出世間回到世間,灰「蟬」與「禪」的同音,玩了一下文字遊戲,回應了出詩人上述所說的「禪不一定就是寺廟之禪、僧人之禪⋯⋯是當下我們對萬事萬物的入神觀照,對生命的整體感悟,對美的一種永恆凝視」的意境。至於讀者對生命的整體有何感悟,則要看各自的造化了。

如今洛夫雖然離去,他的詩魂將長存在世人記憶裏,就讓我們以他的〈葬我於雪〉,為他獻上最深切的悼念:

「用裁紙刀
把殘雪砌成一座小小的墳
其中埋葬的
是一塊煉了千年
猶未化灰的
火成岩」

Contact Us

We're not around right now. But you can send us an email and we'll get back to you, asap.

Not readable? Change 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