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明人佛教會一行人、李淨老師(第二行右五)與陳寶珊師姐(第二行右四)的大合照(圖:佛門網)。
失明人佛教會一行人、李淨老師(第二行右五)與陳寶珊師姐(第二行右四)的大合照(圖:佛門網)。

失明人如何探索佛畫堂奧?在「以色觀法」佛畫導賞中領會以心眼觀佛國

文:郭湄湄 | 2017-07-28

佛菩薩莊嚴之相,猶如無聲的說法。欣賞佛教藝術的聖境妙色,是趣入佛門的途徑之一。那麼,失明人士會否少了這個寶貴的學佛機會?淨墨文化在6月23至29日於香港大會堂舉行《以色觀法——彩繪佛畫交流展》,並為香港失明人佛教會會員舉辦導賞環節。請看籌辦人員如何匠心獨運,引領失明人士進入清淨佛國,體會禪悅法喜。

眼前出現了二十多人,正在埋首於三幅銅線畫像中。原來是淨墨文化的陳寶珊師姐(Alice)與其他義工為失明人佛教會會員舉辦「觸感導賞」。只見眾位會員聚精會神,仔細觸摸〈阿彌陀佛〉、〈蓮花手〉、〈六字大明咒〉三幅銅線畫,義工一邊解說作品旨趣,一邊輕握會員的手,引導他們沿著銅線一探佛畫風采。

義工正在協助會員寶瑜觸摸〈阿彌陀佛〉裏佛像的頭光、手印和蓮花座等(圖:香港失明人佛教會)。
義工正在協助會員寶瑜觸摸〈阿彌陀佛〉裏佛像的頭光、手印和蓮花座等(圖:香港失明人佛教會)。

銅線難以拿捏,要用銅線製造由粗轉幼的筆劃、細緻精微的造像,非要精雕細琢一番不可。是誰如此不辭辛勞?淨墨文化的陳寶珊師姐(Alice)說,這三幅以銅線和木板製成的銅線畫像,是一位師兄製作了幾個月而成的;經四周搜索材料,反覆試驗,最終決定以銅線製畫。Alice說:「我們恭造佛像的原因,絕非為求任何個人功德,否則發心便不正確。籌辦這次觸感導賞,只是單純地希望讓視障人士以觸覺感受佛菩薩的莊嚴法相,以助他們觀想和修行。我們不斷嘗試各種物料,希望製作如法的觸感畫像,也只為這個心願。」

銅線畫〈蓮花手〉與〈阿彌陀佛〉(圖:佛門網)
銅線畫〈蓮花手〉與〈阿彌陀佛〉(圖:佛門網)
〈六字大明咒〉(圖:佛門網)
〈六字大明咒〉(圖:佛門網)

以心眼觀佛國,接通以色觀法之門

這些銅線畫如何助失明人修行?失明人佛教會會員國強平日藉由聆聽光碟學佛,這次的佛畫導賞,為他帶來難以言詮的體驗。眾多作品之中,他對六字真言銅線畫的印象最為深刻:「當它來到我的面前,我還未接觸它的時候,已感受到一股特別的能量。很平靜、很安定,當中沒有絲毫的憤怒,那種感覺很難用語言去形容……一切像是『空』了那樣,沒有你,也沒有我;我就是你,你就是我。很舒服,很和諧,很寧靜。」賞佛畫以心眼為重,以心眼觀畫,泯除觀者與畫作的對立,才可直達作者寄托於畫中的莊嚴佛國。國強與佛畫展的邂逅,也是「無我」的:「這一切都是因緣的安排,並不是由我去作出選擇的。」

義工引導寶瑜觸摸〈蓮花手〉裏觀音菩薩的手印及手中蓮花(圖:佛門網)
義工引導寶瑜觸摸〈蓮花手〉裏觀音菩薩的手印及手中蓮花(圖:佛門網)
一位會員正在細摸立體蓮花座,以助觀想佛畫中菩薩端坐蓮花座的情形(圖:佛門網)。
一位會員正在細摸立體蓮花座,以助觀想佛畫中菩薩端坐蓮花座的情形(圖:佛門網)。

吳淑英師姐興致勃勃地為大家講解〈六字大明咒〉的旨趣:「『唵』就是『發動』,是宇宙生命力的發動根源,就像汽車引擎那樣。『嘛』就是寶珠的意思……」失明人佛教會會員寶瑜不禁追問道:「那麼呢、叭、咪和吽又是甚麼意思呢?」吳師姐回應,初學者學佛不宜過於複雜:「我們為甚麼要修行?為的就是修清淨心啊!一開始就學習複雜的事理,或會有礙修心。念經文和咒語,有助清潔蒙塵的心,如果不識字,念六字真言也是可以的。如果連六字真言也記不了,記一個字便夠了——『唵』。」

吳師姐輕輕握著寶瑜的手,助她順著筆劃書寫一次:「這個唵字,要由第三部分(最底部)開始寫……來到最尾的一撇,筆劃由粗轉幼,順著筆劃書寫,就像把腳輕輕踢出去那樣。」話音剛落,寶瑜的食指便乾淨俐落地「踢」了出去。

這三幅銅線畫作,令寶瑜心中的佛畫影像更為連貫明晰:「上次沒有觸摸畫像的環節,只有口述影像(將影像信息轉換成語言)。這次摸過銅線畫之後,一切都清晰得多了。我很有興趣想了解多些呢,想繼續探索下去。」

義工又準備了卷軸畫和畫扇等物,讓大家細味紙絹質感、墨寶幽香(圖:佛門網)。
義工又準備了卷軸畫和畫扇等物,讓大家細味紙絹質感、墨寶幽香(圖:佛門網)。

憑耳識入佛門,探索色相中的佛法

接下來是口述影像的環節,Alice逐一介紹展場內各幅作品,包括朴實的〈法海寺・摩利支天〉、袁碧芝的〈地藏菩薩〉、玉鼎老師的〈千手觀音〉和李淨老師的〈釋迦出山圖〉等;畫家運用了甚麼顏色,菩薩的形相神韻如何,畫家作畫的故事,作品呈現的氛圍……Alice特別提及讓她頗有感觸的〈騎龍觀音〉:「畫中兇猛的青龍在海面翻騰躍動,動向難以預測,感覺就如日常生活中的種種紛擾(煩惱);而觀音菩薩則安坐於龍背上,慈顔善目,從容自在。首次看到這作品,就反省當我們處於不安穩的狀態時,如何保持淡定安然的心境,去面對無常的遭遇,這正好鼓勵我們跨越種種難關。」眼睛疾病猶如畫中的青龍,如能視之為增長智慧、超越痛苦的助緣,以慈悲心看待它,便可因病得福。

失明人佛教會員工Kathy憶述:「眾位會員笑足全場,又開心地拍手,所以我知道他們全程都非常投入!」(圖:香港失明人佛教會)。
失明人佛教會員工Kathy憶述:「眾位會員笑足全場,又開心地拍手,所以我知道他們全程都非常投入!」(圖:香港失明人佛教會)。

幾位細心的義工搬來椅子,讓眾位會員邊坐邊聽,不少會員仍自願站著聆聽Alice解說。說著說著,Alice走到李淨老師的〈釋迦出山圖〉旁邊,有人提議:「不如我們請李淨老師來解說他的作品,好不好?」眾人隨即拍手叫好。老師來了,大家都豎起耳朵傾聽。為甚麼剛剛出山的佛陀頭髮蓬鬆、雙目低垂,似為甚麼事而煩惱?李老師解釋,佛陀正在沉思如何救度眾生,所以有些擔憂和猶豫。有人打趣說:「那不就像老師你嗎?」眾人哈哈大笑。李老師笑說她是「行家」:「畫家的確會在畫中透露自己的憂愁。」看到各位會員都反應熱烈,失明人佛教會員工Kathy說:「平日他們難以長時間站立和集中精神,但當日他們一直沒有說累,笑足全場,又開心地拍手,所以我知道他們全程都非常投入!」

郭貴珍的〈騎龍觀音〉(圖:淨墨文化)
郭貴珍的〈騎龍觀音〉(圖:淨墨文化)
李淨的〈釋迦出山圖〉(圖:淨墨文化)
李淨的〈釋迦出山圖〉(圖:淨墨文化)

Alice起初有點擔心,跟大家談佛畫的歷史背景,會不會很沉悶?會員國強不但不覺沉悶,還說自己法喜充滿,直言導賞環節「唔夠喉」:「菩薩每一個手勢,都有其象徵意義,箇中義理豐富,只有短短兩個小時,實在來不及逐一細賞。」

寶瑜閒時愛在Youtube收聽了一法師的開示,有時間便協助失明人佛教會製作點字佛學典籍;淨墨文化的畫展導賞會,為她接通了探索佛畫之門:「這是我第二次來淨墨文化的佛畫展了。初時以為佛畫很沉悶,上年來過一次之後,便有了興趣。對我來說,這是一個全新的體驗。明白作品的構圖、意義和歷史背景之後,我就發現佛畫很有趣,想更深入地了解佛教藝術。」(注:淨墨文化於上年舉辦《淨意禪心——港台佛畫邀請展》,其時亦有為失明人辦導賞會。)

策展人李淨老師於《以色觀法》彩繪佛畫交流展特刊內寫道:「繪畫不是形似的模擬之物,表現的不是目之所見的外在世界,而是畫家的心靈體驗。」各位會員雖然未必能完全把握畫中的「外在世界」,但心眼明徹通透,藉由觸感導賞和口述影像,暢遊畫中的清淨佛土,度過法喜充滿的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