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網上圖片)
(圖:網上圖片)

敦煌石窟裏刻有大量的本生故事,講述的是釋迦牟尼還未成佛時
在前世中無數次修行轉世的故事。到底是甚麼故事?

文:火 中行| 2017-11-15

敦煌石窟裏刻有大量的本生故事,這些本生故事,簡稱「本生」,梵文叫Jātaka,有時音譯為「闍多伽」,講述的是釋迦牟尼還未成佛時在前世中無數次修行轉世的故事。

現存較為人熟悉的《本生經》出於一千五百年前的斯里蘭卡僧人之手,以巴利文寫成,共收547個故事,其創作年代甚為久遠,約於西元前三世紀至西元五世紀期間形成。故事在《佛本生經》誕生之前,早已長期地在民間流傳,而隨著佛教的傳播,於是在亞洲以至世界各地廣泛流傳。

本生以宣揚釋迦牟尼佛的種種善行為主題,當中包含鮮明的善惡觀念與做人處世之道,如:誤射賧子、九色鹿拯救溺人、屍毗王割肉飼鷹救鴿、薩埵以身飼虎、毗楞竭梨王身釘千釘、月光王施頭、快目王施眼、善事太子入海求珠、鹿母夫人生蓮花、須達拿太子本生等。箇中情節生動,曲折離奇,引人入勝,千百年來流轉於民間,刻鑿成壁畫,建構了古代東方文學的宗教傳統,成為後世豐富的文學資源以及文學母體的特定研究對象。

讀者諸君如曾到訪敦煌,必會對莫高窟內細緻精美的本生壁畫感到歎為觀止,走在洞內,聽著導遊娓娓道來,那是一次難忘的經驗。本文篇幅所限,僅取其一,與君分享。

建於北魏的第428窟東壁之上的壁畫「薩埵太子以身飼虎本生」,講述在久遠劫以前,有一位叫摩訶薩埵的王子,父親是大國王,統領五千小國。薩埵王子生於榮華顯赫之家,衣食無憂,卻長有一副仁厚之心,從小行善,憐愛一切生命。有一次他與國王和兩位兄長出外郊遊,嬉戲之間,三個王子走進林間,看見一隻骨瘦如柴、飢餓逼迫的母虎,正要把自己剛生產的兩隻虎崽吃掉。小王子感到十分哀傷,暗自思忖:「眾生之苦無量無邊,母子相互吞噬,如斯痛苦,委實難以形容。」便流著眼淚,想方設法要保全幼虎性命。

薩埵太子問兩位兄長:「除了自己的骨肉,這隻老虎現在還可以吃甚麼呢?」兄長回答道:「倘若能得到剛殺的溫熱血肉,才能免得牠把自己的骨肉吃掉。」薩埵太子又問:「那現在是否有人能做這件事,來拯救牠們的生命呢?」兄長搖頭答道:「這是很難辦到的事情。」

薩埵太子惻隱頓生,心忖道:「我於六道輪迴中經歷了無數次生生死死,沒有一次是為了正法,今天有幸碰到福田,這個肉身為何不能捨棄?」於是,太子打定主意,走到餓虎面前,臥躺於地。餓虎卻虛弱得不能張嘴進食,太子便取來鋒利樹枝,刺破肉身流出鮮血,餓虎聞血張口,最後把太子一口一口的咬掉。

薩埵太子把自己布施給母虎食用,如此用心,老虎母子才得以存活下來。這篇故事的薩埵太子,就是佛陀的一個前生,因為世尊這樣無畏的布施,圓滿了布施波羅蜜的功德,最後終於在娑婆世界成佛,成就無上智慧,廣度眾生。